虞城县 做活“三农”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

发布日期:2021-07-20 16:01:42   来源 : 农业农村部网    作者 :admin    浏览量 :1232
admin 农业农村部网 发布日期:2021-07-20 16:01:42  
1232

  走进木兰故里虞城县,广袤的大地上,在刚刚收割后整齐的麦茬垄畦间,油绿的玉米苗钻出地面,田野里荡漾着丰收后的馨香,农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

  虞城县地处豫、鲁、皖三省交界处,总人口130万,辖25个乡镇,面积1558平方公里,是中国木兰之乡、中国钢卷尺城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、全国绿化模范县。

  近年来,该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,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认真践行县域治理“三起来”,培育形成了五金装备制造、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。钢卷尺产销份额占全国85%以上;是全国最大的荠菜(俗称野菜)种植加工基地和芽菜生产基地,全国最大速冻蔬菜基地,获“全国食品工业强县”;拥有河南省东部唯一一个保税物流中心(B型),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  2021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之年。虞城县委、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市决策部署,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要求,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,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,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,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,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,着力做活“三农”这篇大文章。

  农业 特色农业写风流

  “我这三分多地的香菜,春节时候卖了2000多块钱,一年可以种五、六茬。很多外地客商专门在这里设立收购点,把香菜往东销往徐州、连云港,往西销西安、兰州等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。今年,我扩大了种植面积,申请了项目资金,准备建一个大型冷库,用于香菜的保鲜储存。”正在地里采收香菜的李老家乡张关庙村村民张志培高兴地说。

  近年来,虞城县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,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广大农民的意愿,科学引导,蓬勃发展起来的中药材、速生菜、食用菌和高油酸花生“四大”特色农业,犹如火箭的“四个助推器”,承载着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体,轰鸣而起、展翅高飞。

  中药材生产强势崛起。走进扶阳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,只见宽敞明亮的厂房,干净卫生的生产车间,堆放整齐的成品仓库,工人伴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,炮制、煎煮、切片、包装、配发等各环节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虞城县深挖伊尹汤药文化,凭借毗邻中华第一药都亳州的地理优势,持续加大中药材生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,强力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。2020年,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5.6万亩,总产量6.2万余吨,总产值9.3亿元。其中百亩以上规模种植基地8万余亩,种植面积万亩以上药材品种(油芍药、山药、菊花、白术)4个,道地药材有白芍、白术、何首乌等23个品种。2020年10月,虞城县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“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”称号。

  速生菜打造乡村振兴的“菜篮子”。虞城县依据各乡镇的菜农种植习惯和发展趋势,大力推广“短、平、快”的速生菜种植。走高质化、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发展之路,建设了荠菜种植基地、小青菜种植基地、香菜种植基地三大速生菜基地。新兴的速生菜产业让菜农“改变了老法子、装满了菜篮子、鼓起了钱袋子”。该县以利民镇为中心,辐射带动周边乡镇42个村1000多户群众发展荠菜种植,全县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,荠菜种植及深加工企业22家,年均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左右,产值17亿元。目前,利民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种植、加工和供应于一体的荠菜生产基地,产品远销江苏、上海、安徽等地的大型食品企业。2020年4月,虞城荠菜获得了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”认证。该县又在已有40多年蔬菜种植传统的李老家乡“310”国道沿线发展有张关庙、刘庄、袁村寺等十多个村规模化种植香菜,总面积达5000多亩,总产值达1.2亿元。该县还以乔庄村为中心引导村民种植小青菜2000多亩,年产值6000多万元。

  小蘑菇撑起“致富伞”。走进虞城县闻集乡河南金隆菇业的大球盖菇种植基地,放眼望去,一朵朵小圆球状的盖菇长势良好,在这里务工的村民们正在采摘大球盖菇。作为一个“短平快”的新兴产业,虞城县的食用菌经过多年的发展,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生产的转变、品种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,种植品种有香菇、平菇、木耳、灵芝等,在规模效益、新产品开发和无公害生产上实现了新突破。2020年全县食用菌年产量2.5万吨,总产值2亿多元,步入了食用菌生产先进县的行列。懂菜农业、金隆菇业、同修仁德菇业三家知名企业,成为虞城县食用菌行业的“领头雁”,依靠小蘑菇为广大种植户撑起了“致富伞”。

  小花生种出“致富果”。“我去年种植了10亩高油酸花生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亩产450公斤,比一般花生每亩增产50公斤,增收2000多块钱。今年,我又种植了20亩,已签订了收购合同,又会卖个好价钱。”黄冢乡种植大户李立东说起种植花生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为把花生产业打造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,该县提出“全国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县”的奋斗目标。全县建设高油酸花生高效示范基地5个,每个基地种植面积500亩。按照统一购种、统一整地播种、统一肥水管理、统一病虫害防治,统一机械收获的“五统一”模式。2020年,虞城县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17000余亩,总产量1400多万斤,总产值3500多万元,有力促进了2260户农民增收。

  农村 美丽乡村美如画

  漫步在虞城县城郊乡郭土楼村,整洁的道路别致优雅,行知园、百鸟园、竹雕馆、游乐场等,处处游人如织,很是热闹。

  “听说这个村不仅风景好,还有吃的、玩的,所以就带着一家人来看看。确实不错。”前来游玩的商丘市民称赞道。

  郭土楼村原是贫困村,下辖5个自然村,守着沃土良田却致富无门。村里人苦思冥想,却找不到出路。“美丽乡村”建设打破了这里的沉闷和尴尬,唤醒了压抑在村民心中许久的夙愿。

  2016年,郭土楼村探索出“股份+合作社”的土地流转模式,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形式实施土地流转,参与建设和经营,打造“豫东大竹海”,把郭土楼村打造成一个集生态种植、特色养殖、地方特产、各地名吃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村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小村庄被评为“国家2A级旅游景区”,成了豫东远近闻名的“网红村”,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
  其实,这只是虞城县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“村美民富”的典范之一。

  近年来,虞城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、产业发展、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,以公路沿线村、旅游特色村、经济强村建设为重点,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,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素质为核心,全面建设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美丽新农村,使乡村蝶变美如画、农民越来越幸福。仅2020年,该县就完成农村厕改1.29万户,建成乡镇41个垃圾热解净化炉,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,顺利通过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标验收。改造农村危桥59座,打配机井427眼,提升改造6个乡镇水厂供水管网。实现278个自然村通硬化路,完成315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,改造完成交通公路危桥915延米。完成河道治理48公里,造林3.1万亩。创建省级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10个,城郊乡郭土楼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和乡村治理示范村,乔集乡烟云古寨被评为“河南省特色旅游示范村”。

  农民 产业撑起钱袋子

  故道、夕阳、羊群、笑脸……这是在张集镇马滩村经常能看到的画面。该村72岁村民许玉生一边把光伏板下的羊群往家赶一边说:“镇上为俺农户着想,帮俺在光伏板下养羊38只,一年收入2万多元哩。”

  虞城县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,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以产业带就业,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充分就业,钱袋子越来越鼓。

  以大带小,增强产业的承载力。虞城县立足做大做优做强产业,坚持以大产业带动小农户、小车间、小微企业。着力发展壮大与群众利益链接更加紧密的产业,把食品工业调整到三大主导产业的首位,荣获“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”称号。围绕建设先进制造强县,加快推进了中国·五金工量具产业生态城建设,着力在工量具升级换代上提升突破。围绕打造食品加工强县,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在高新区谋划推进了食品工业园项目,做大做强冷链物流,做优品种、提高品质、打响品牌,促进食品加工业形成粮食加工、速冻食品等多行业集群式发展格局。食品、钢卷尺等产业带动20万人就业,获评“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”。形成了“三大产业带”“六大经济圈”。

  以小育大,激活产业的成长性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,激发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热情,对小微企业早发现、早扶持、早壮大,发展培育本地龙头企业。小农户跟着大产业走,林果、蔬菜、经济作物三大产业带动群众1.2万户。小车间跟着大市场走,建成扶贫车间,依托波司登、阿迪达斯、汉贝迪等知名品牌入驻扶贫车间,催生电子产品、服装、玩具等新产业。小蔬菜跟着大品牌走,小青菜搭乘冷链物流,带动10万余人从事食品加工。建成省级示范社9家,市级家庭农场10家。

  以企带户,扩大产业的覆盖面。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,着力做强农产品加工业,让农产品在加工中得到增值。培育了一批潜力大、成长性强、带动性强的企业,以企带户,扩大产业的覆盖面。目前,该县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,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,省级龙头企业12家。

  宏图已绘就,奋进正当时。虞城百万干群同心协力、乘风破浪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正在开启奋进新征程、谱写发展新篇章!

rdquo
ldquo
产业
Copyright © 2010 中国农业网络电视 电话:010-59195293 010-66117652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农业部北办公区16/18/20号楼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楼
投诉建议及业务电话:010-66067899 010-66167899